上海天文台 党建首页 党建工作 纪检工作 学习资料 工会 团委 妇委会 离退休 创新文化 党史教育
 现在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创新文化
魅力星空 科普在行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团队
2017-01-17 | 编辑: | 【 】【打印】【关闭

  上海电影博物馆艺术影厅里,全场100多名观众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虫洞、黑洞、引力、时空弯曲、引力弹弓、潮汐力、高维时空、系外宜居行星……,一个个和天文物理有着密切关联的词汇正在被嘉宾讲解着,这里就是由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主办的“《星际穿越》中的天文学”活动现场。 

  这部被誉为“硬科幻”代表作之一的电影,制造了席卷全球的天文热潮。为了满足广大影迷对天文知识的渴望,科学传播室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成功的举办了此次活动。用活动策划者左文文的话来说:“作为一名科学传播工作者,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从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得了解天文知识的过程自然而趣味十足,激发更多人对天文学产生兴趣。” 

  百年传承,“小地方”的“大用途” 

  上海天文台自成立以来就有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传统,首任台长李珩先生就是一位身体力行传播科学知识的先锋,叶叔华院士和前台长赵君亮同样致力于天文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海天文台众多科研骨干都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活跃于各种科普场合,撰写科普读物,为公众提供高层次的科普演讲。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中,科学传播室应运而生,它是上海天文台专门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的机构,一个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团队正朝着新的目标出发。 

  现在,科学传播室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该馆源自于1900年建成的佘山天文台;20世纪90年代,上海天文台将其改造为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开始面向公众开放;2004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改造成为上海天文博物馆;2009年,又增添了互动球幕厅,望远镜发展史等内容;2013年,恢复改造成百年前天文台的外观与园区风格。在这个占地面积不足2000平米的“小地方”,却拥有着较为齐备的天文科普条件,包括天文望远镜发展史、球幕体验厅、百年老镜观测室、百年天文台展厅以及星空教室等,每年接待参观人员近20万人次,真可谓“小地方、大用途”! 

  目前,上海天文博物馆已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专题科普场馆等称号。同时该馆还成为本市及周边多所科技特色中小学校的课外活动基地,把天文科普工作真正做到了实处。 

  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天文知识渐渐走进千家万户,尤其近年来,我国先后实现了“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历史性的突破,公众对天文知识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天文科普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在上海天文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学传播室结合实际情况,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天文科普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特色、有成效的宣传载体。 

  作为一个品牌科普活动,自2010年起上海天文台就开始举办“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该讲坛以每年10期的频率保持至今,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60余场,30余位一线科学家和资深科普人作为主讲人与大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社会上广受好评。为了让更多的场外观众参与其中,科学传播室还通过中国天文科普网对每一期讲座进行全程网络视频直播,在扩大受众范围的同时也为许多学校开展校园天文科普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料。自2011年起,每年均有多场讲座入选上海科普大讲坛系列讲座。多位主讲人获得宣讲大使及优秀主讲人称号,上海天文台也多次获得上海科普大讲坛优秀主办单位的称号。2014年,“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作为单一项目荣获上海科普创新奖成果奖三等奖。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普讲座视频资源。 

  “科普进校园”活动是科学传播室开展科普工作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上海地区高校天文社团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校园天文学活动的开展,2014年起科学传播室与松江地区多所高校天文社团建立联系,开展“茸城天文科普行动”。充分利用上海天文台的专业优势,推动校园天文活动水平的提高,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器材支持,帮助高校天文社团丰富活动内容。同时,为高校提供宣传平台,帮助他们展示自身活动成果。这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随着工作的深入将在区域内形成典范效应。2015年下半年,在科学传播工作室的积极努力下上海天文台与周边多所学校开展了天文科普进课堂的活动。在汇师小学、徐汇中学、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以及梅园中学等校园里都留下过天文学专家们的身影。而这也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科学拓展课程。 

  此外,上海天文台还结合天文现象开展天文爱好者观测活动。2009年,长江流域发生日全食天文现象。科学传播室以有限的人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全方位的面向上海市民进行天文科普工作。自2008年起,科学传播室先后组织了新疆日全食观测活动、云南日环食观测活动、内蒙古宁夏新疆英仙座流星雨观测活动、澳大利亚日全食观测活动及加拿大极光观测活动。2014年,科学传播室组织天文爱好者们前往台湾进行交流,促进了两地天文团体之间的了解。在满足爱好者观测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其中许多资料为祖国大陆首次获得。 

  科学传播室也非常注重利用各类机会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从社区到校园,从上海最高楼到街旁绿地都曾经留下科学传播室工作人员组织科普活动面向公众展现天文魅力的身影。他们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有些甚至是带着家人一同进行科普工作。曾有一位苍苍老者握住科普老师的手说道:如若不是你们,我恐怕进棺材也不会有机会见到月亮的真面目。 

  任重道远,走在科普工作最前沿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科学普及所放弃的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因此,除了开展了日常性的科普活动外,科学传播室有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针对突发天文事件向公众进行及时的科普,避免伪科学扰乱正常的公共秩序。2012年底,当世界末日谣言盛传的时候,科学传播室及时组织专题讲座对谣言产生背后的天文事件进行一一解读。同时,通过公众媒体渠道进行科普宣传。2013年初,俄罗斯陨石坠落造成伤亡后,科学传播室组织专家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访谈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交流,答疑解惑。2014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以及2014年底《星际穿越》热映时,科学传播室也都组织主题活动与影迷进行面对面交流,正确解读影片中的天文知识。科学传播室的努力,在无形中对社会中存在的谣言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伴随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海天文台在强化基于实体场馆开展天文科普工作外还非常重视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确保天文科普工作走在时代最前沿。2000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建设了“上海网上天文台”。20101月在建站10周年之际获得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的支持,改版并提升为“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成为代表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天文科普综合门户网站。目前,网站拥有各类天文科普文章新闻等一万四千余篇,蕴涵着最新、最前沿的天文研究成果。网站访问量在中科院各科普网站中名列前茅,各统计项均位于前三位之列,页面访问量约占总平台的1/32013年底网站获得“科学院优秀科普网站”称号。 

  高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200611月,科学传播室首次利用网络手段对水星凌日的罕见天象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此后先后十余次对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进行了成功直播。并为各电视台、网络平台提供视频直播信号。 

  微博微信所承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传播室的工作人员在相关应用起步之处就注册账号并进行实名认证。通过这些移动互联网平台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成为一项全新的尝试。在科学传播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相关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科学普及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更是上海天文台科普团队工作的目标与动力。通过不断继承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方法,上海天文台科普团队将会继续摸索和创新,为天文科普工作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