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党史教育 > 工作进展
《星河一叶》观后感
2021-12-15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星河一叶》纪录电影观后感之29,研究生党支部推荐)

作者:郭敏航

  “我们觉得天文对人的宇宙观,对人的世界观有直接影响。眼界宽阔了,你会发现,你只是一粒微尘,只是沧海之一粟。生命很短,宇宙那么宽阔。怎能不用有限的时间,做有益的事情?跟这么大一个世界比起来,个人真是无足道也。”——叶叔华

  1 雏凤清声

  1927年,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军阀混战,中华民族面临着尖锐的内外矛盾。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炮声唤醒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刺破了笼罩在人民头上的白色恐怖。这星星之火有着燎原之势,照耀着即将到来革命高潮,它像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叶叔华先生就在这晨光熹微的黎明时代出生在广州,由于时局动荡,叶先生不得不辗转多地求学,期间历经离乱,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而叶先生求学之心却从未动摇,矢志于追求科学文化知识,于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回望那段岁月,叶先生如是说“我们经过战争,逃过难,而且深知亡国之苦,所以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宝贵,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天文台只招一个男的。”1950年,当叶先生满怀对家国的热爱,从香港到南京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求职时,工作人员的回答让她吃了“闭门羹”。她当即给时任台长、天文学家张钰哲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大“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正是这“雏凤清声”打动了台长,她由此到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工作,运用所学的知识,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建设中去。

  2 攻坚克难

  自战火中诞生的新中国各方面条件还很落后,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相差甚远,急需一批人才来发展我国尖端科学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1957年,新中国提出建立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以便开展关乎国计民生的精密测量活动,叶先生担负起主持这项研究工作的重任。当时我国天文授时精度不够,有专家直言不讳:“不用你们的结果还好,用了你们的结果,反而把我们的工作都搞坏了。”面对这样的批评与责难,叶先生在影片中说道:“办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停在那不动,就会慢慢变成零;如果积极争取,可以变成60%、70%,最后做成。”

  经过大量的分析与调研,结合我国观测台站少,仪器稳定性差的客观条件,叶先生总结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数据计算处理方法,即以人为观测单位,来消除误差。有了正确的方法作指导,加上全国天文台的同心合力、叶先生团队的攻坚克难,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越来越完善。从1964年起,我国的世界时精度达到了世界第二。1965年,中国自主建立了“北京时间”时间基准,我国依赖别国精确时间讯号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星河之上也有着波涛汹涌,狂风乌云。一叶扁舟在风浪中勉力支撑,靠着过人的毅力与对天文事业的责任心,叶先生度过了十年动乱。从牛棚中出来后,叶先生望向头顶的灿烂星河,璇玑斗转。世界上天文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天文事业该向着什么方向发展? 这成了萦绕在叶先生心头的新问题。

  甚长基线观测技术(VLBI)在1967年获得试验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推广使用。叶先生通过研究世界研究前沿动态发现,若使用甚长基线观测技术和激光测距等空间测量技术能将测量精度提高一个量级以上。叶先生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要使中国赶上世界观测精度,完成经典观测向现代观测的转变,就必须发展先进技术,于是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在中国建设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要建设实现“前无古人”的一项技术,在上海和新疆开建25米射电望远镜,中途遇到的困难与关口之多,可想而知。

  申请建设时,处长的一句“不行”,让叶先生在原地静静伫立了15分钟,她心中不甘,不愿就此放弃。“当时有种‘申包胥哭秦庭’的感觉。”她重又鼓起勇气,抬起头走向前去,“能不能见部长?”处长闻言一愣,“行啊,明天给你安排。”最终,凭着一心为国的赤诚和缜密翔实的规划,计划获得了部长的同意。“有时候我会觉得气死了,就躺在那里不想干了,后来慢慢想想这是对国家有用的东西,(问自己)你是不是都尽力了,还有一些地方没跑到,所以第二天又起来再想办法再跑。”叶先生在电影中回忆道。

  到1987年,在乌鲁木齐的南山和上海市郊,已经冉冉升起了两座2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乃至东亚VLBI网已经显出雏形。这两只望向深邃天穹的“眼睛”,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孜孜追求,也代表着我国在射电观测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它们作为VLBI测轨分系统的一部分,在之后的基础科学研究和航空航天任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 星河泛舟

  1980年叶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叶先生带领上海天文台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1994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关委员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把该台发现的小行星3241号命名为“叶叔华星”。2008年1月,叶先生提出建设65米射电望远镜的必要,争取到立项支持。天马望远镜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我国VLBI测量网的灵敏度和测量精度,使我国航空航天的水平达到“星河泛舟”的层次。同时,VLBI网测轨的实时性也大大提高,提供VLBI观测量数据的滞后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了1分钟,这是目前国际上的最高水平。经过了四十多年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的VLBI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年近期颐的叶先生依旧在上海天文台内辛勤工作,关注着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参加学术会议,构想着建设深空VLBI网。她目光炯炯、衣着朴素,深邃的眼神蕴藏着浩瀚苍穹的知识。顺着叶先生的目光看去,仿佛能看到在9000公里外的太空中,两座即将建成的3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上大放异彩。

@2008-20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沪ICP备05005481号
地址:上海市南丹路80号 邮编:200030 邮件:shao@shao.ac.cn